如何看待醫院“先安檢,再看病”的措施
近年來,“暴力傷醫”事件屢見不鮮。2019年底,南寧市衛健委辦公室向市屬三級醫療機構發出通知,要求盡快配備安檢器材或安檢門,開展安檢工作。日前,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率先實行“先安檢,后看病”,水果刀、剪刀等普通刀具不能夠帶進醫院。
有醫護人員稱,聽到這一消息,覺得很溫暖。醫院安檢,可能是必然趨勢。也有醫護人員表示,不贊成以上做法,不宜讓醫患站在對立面,堵不如疏。
回應了醫護人員最迫切的安全需求
有關“醫院安檢”的呼吁早已有之,近來發生的數起惡性案件之后,有關安排無疑正加快推進。在南寧二醫院,“先安檢,后看病”制度已正式落地實行。理論上,這一舉動有希望過濾掉刀具等危險品,給醫院職工創造一個更安全的工作場地。
實際上,即使并沒有“慘案”后吸取教訓的應激性,給醫院配置安檢,本身同樣是合乎邏輯的。首先,醫院本身就是人流密集區,只有嚴格的安保措施,才能降低了事故風險;再者,醫院客觀上同樣是絕望、對立面、厭世等不良情緒高發的場所,相對于更容易爆發矛盾激化沖突……盡管我們說,沒收刀具并不能夠徹底杜絕傷醫事件,但是其確實能夠極大減少“致命傷”的產生,降低了傷害程度,避免極端后果。
“拳腳相向”是暴力傷醫,“持刀刺砍”同樣是暴力傷醫。“安檢門”絕不會讓“傷醫”事件消除,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,限制了“傷醫”的烈度。梳理曾經案例我們會發現,許多“傷醫”案件實則基本都是“沖動犯罪”,某些行兇者就是直接拿刀沖進醫生辦公室。今后,倘若醫院多加一道環節,類似于不幸的發生幾率勢必將大幅度降低。
的確,安檢等技術性防范手段,并沒有解決醫患之間的根本矛盾,并沒有從根源更改“醫鬧”“傷醫”滋生的土壤。可即使如此,我們還是應當肯定其價值。梳理曾經案例可以發現,“暴力傷醫”案,絕大多數就是發生在醫院的,并且多屬于是大腦充血的激情作案。犯罪心理相對于簡單、犯罪模式相對于固定,這些都給有目的性的預防提供了啟發。而安檢門,正是“對癥下藥”的最好方案。
“先安檢,再看病”,這并沒有對患者、家屬過度設防,反而是正視現實醫患矛盾的緊張,回應醫護人員關于自身安危的關心。更安全的醫院,對所有人都好。想比于診療方式的優化、醫保支付政策的健全、糾紛調解機制的完善,安裝一道“安檢門”是最容易的——這雖是不能根除,但還是確有其效的。而需要警惕的是,在醫院強化安保之后,“醫患沖突”是否會發生場景轉移和形式轉化?